为了展示和宣传骆越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心,马头镇于2012年11月27日建成一个60平方米的骆越文化展示馆。骆越文化展示馆收集了全区骆越文化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等资料与文物,展示了3 000多年来全区历史久远的、丰富的骆越文化。展示馆截止目前投入改造经费25万元,建筑面积132平方米,配备有专业灯光音响、点歌系统、投影仪等设备,可作为文化教育、学习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场所。展示馆分有图文展示和实物展示,图文展示由骆越文化概要、考古考证、民风民俗、民间传说、明山秀水和风流人物六个部分组成,编撰书籍一本,目前正联系收集县内外骆越文化书籍;实物展示主要是依靠广泛发动群众,以捐赠、购买、存放等方式从群众中收集文物,所收集文物都做好登记造册,文物以实物存放为主,因其他原因不能实物存放的,则通过登记造册和拍摄图片等方式收藏,展示馆共收集有战国兵器、古代生产生活用具等35件文物。如今,武鸣骆越文化展示馆是“骆越文化研究基地”,成为该县对外宣传骆越文化的主要窗口之一。[10]
除了展示馆展示之外,武鸣区还通过年度节庆及祭祀大典活动增强人们对骆越国文化的记忆。其中以罗波镇一年一度的骆越王祭祀大典和马头镇的“四月四”祈丰节为突出代表。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四月四”祈丰节活动为重要载体,马头镇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和生态经济建设等方面成效突出:敬三村和马头社区成为“三月三”歌圩传承基地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研究基地;“四月四”祈丰节于2014 年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月四”祈丰节原为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的传统节日,最初的节日内涵是为了求雨以获得稻谷丰收。2010年在武鸣区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举办首届骆越民俗“四月四”山歌狂欢节,2011年在雅家屯举办第二届骆越民俗“四月四”祈丰狂欢节。后来,由于雅家屯远离集市,交通不便,地方精英和政府部门认为不利于宣传骆越节日文化,遂从2012年起将节日活动的主会场搬迁到马头镇,节日名称不变,仍称“骆越民俗‘四月四’祈丰狂欢节”。2013年称为武鸣马头“四月四”骆越文化旅游节;从2014年到2016年,均把节日名称改为“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暨骆越民俗文化旅游节”。[10]
隶属于马头镇敬三村的雅家屯被视为“骆越古村”,该村有中府大王庙遗址、龙母传说源地、壮乡古歌圩遗址、古兵寨遗址等。雅家岩敢刀洞因发现石器时代的石锛被列为武鸣骆越文化六大遗址之一;2010年9月该村出土一面冷水冲型大铜鼓,为“骆越古村”增加了有力证据;龙母传说在当地民间家喻户晓;“四月四”祈丰节、骆垌舞、壮家美食技艺、耕织技艺以及其他民俗流传至今。更加令人注目的是位于雅家屯的骆越文化广场。广场一端建有形似铜鼓的戏台,戏台旁边系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书写着“雅家屯骆越文化广场建立碑记”,碑文显示广场的建成时间是2011年5月6日。分别刻于石碑左右两排竖行的文字——“聚四海能量建壮乡名村,扬骆越古风展雅家风采”,体现了该村的骆越文化古村特征及其发展愿景。其二为功德碑,详细记载踊跃捐资的各方人士。铜鼓戏台主要用于四月四骆越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广场另一端为一座两层楼房,是敬三村文化活动中心。这些都是该屯骆越文化元素的体现。[8]
如果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场节日活动中,“骆越”元素的强调,如骆越文化旅游节、骆越多锅宴、骆越文化广场、骆越铜鼓等名称的出现,也可以说另一种意义上从历史的角度强调和突出了马头镇曾经作为骆越古国中心的辉煌和繁荣,这种辉煌和繁荣在今天以节日这样一个聚集上万人的场合再次彰显,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它使壮族人由此获得深刻的历史感和穿越时间隧道的即时感,勾连了骆越古国的过去与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骆越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的意识。
五、小结: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
构建国家认同是与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宗族认同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然而,在构建国家认同的路径上,不同的地方社会,其认同路径也不一。壮族聚居地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信仰崇拜和仪式实践等方面强调自身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与中央王朝及中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从而强化当地壮族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尤其突出百越文化的一支——骆越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此,我们发现,武鸣壮族对国家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而来。一是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论证和强调了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强调骆越文化的中心在武鸣,而骆越文化是百越文化的核心部分,所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二是从考古发现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定骆越古国遗址就在武鸣马头镇,因之骆越古国遗址马头就被当地人视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是武鸣盛行的骆越祖母王和龙母崇拜文化,是骆越古国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崇拜文化如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从而强化了人们对于骆越古国所具有的文明中心和发祥地的认识。四是在当地一年一度举行的四月四骆越文化旅游节,以节日的方式展现了骆越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强调了“骆越”这一核心概念,正是国家在场的体现。
概而言之,武鸣壮族的国家认同构建紧紧围绕着“骆越文化”这一核心要素,从历史意义、考古价值、信仰崇拜、节日实践等方面强调和突显“骆越文化”在武鸣的全面展现及其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联,以此强调当地人对自身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中心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当地壮族对国家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对共同文化的一种确认。文化认同的依据就是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其中,拥有共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人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基础。[11]由文化认同而发展到国家认同一直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徐杰舜认为不同的族群能否凝聚成一个民族的关键在于文化的认同,他以汉民族的滚雪球为例,夏、商、周、楚、越诸族之间之所以能在滚雪球发展中凝聚成雪球,而且越滚越结实,文化认同是重要的原因。[12]此外,他认为认同内化的基础是文化基因,在这个基础上认同的力量强大。[13]李伟认为回族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吸收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发展到对中华民族认同,再到对国家的高度认同这一过程。[14]可见,从族群认同发展到民族认同,最后上升到国家认同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是沟通的桥梁。无论是民族认同,还是国家认同,都无法割断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密切联系。
环大明山地区(尤以武鸣为代表)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是骆越文化的中心,是骆越古国的都城所在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壮族心向国家,向往中华文化的重要信仰和精神源泉。这种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高度契合、密切相关。
环大明山地区是骆越族群的主要活动中心,历史上曾建立过强大的方国,这是古代骆越文明的一个文化积淀,是骆越族群美好的理想和精神家园,是骆越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符号。
……
从母系氏族社会到商周秦汉,在环大明山地区的南麓区域是岭南文明程度发育最早、商周秦汉史籍中记载最多、世居岭南的骆越民族祖居地,是千百年来令现代壮侗语系民族魂牵梦萦的骆越古都所在地![15]244-245
因此,通过上述研究,武鸣壮族不仅在口头上传承有关骆越古国的龙母信仰传说故事,还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重建骆越文化,弘扬骆越文化,强化骆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骆越先民为中华民族、为我们的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一思想,从而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武鸣壮族人从小就意识到如同我们的祖先骆越人一样,当前的壮族也是祖国大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壮族人为当代中国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武鸣党委政府和地方精英充分重视和挖掘自身具有的悠久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的丰富文化资源,以三月三和四月四两个重要的壮族节日,打造为骆越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加深当地人和外来者对骆越古国、骆越古都的辉煌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强化自身的文化正统和历史上的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意识,武鸣壮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愈加凸显。
总之,在具体的国家认同构建路径上,以武鸣为代表的壮族依托“骆越文化”中心、“骆越古国”都城所在地的自身历史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通过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再以节日和日常生活习俗等方式加以强化的路径,从而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这一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金靴_足球小子世界杯 - ffaj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