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舅母叫“妗”?

3443 世界杯吧 | 2025-09-11 04:21:42

舅舅虽然是外戚,但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要比同宗的亲属亲多了。逢年过节,拎着东西去伯伯、叔叔家,那叫串门;去舅舅家,才叫走亲戚。

大概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舅舅的妻子,即舅母,这位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也往往会成为外甥心目中的亲人。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人们都习惯把舅母称作“妗”。

“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在宋朝以前,汉语文献中没有“妗”这个称谓词,但是“妗”这个字,早在东汉时期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就出现了。

那么,《说文》中收录的“妗”字是什么意思呢?宋朝之前,人们是怎么称呼自己的舅母的呢?

“妗”最初不是指舅母

“妗”,首见于东汉汝南召陵人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

《说文》云:“妗,𡝫妗也。一曰善笑貌。从女,今声。”

“𡝫”,这个字在有些手机上可能显示不出来,具体字形见下图。

▲ 𡝫

该字是“妗”在汉代时期的异写,由于在文献材料中极为罕见,其具体含义不甚了了。关于读音,在宋代《广韵》中有二切:一是“痴廉切,音觇”,即chān(音同“禅”);二是“诗廉切,音苫”,即shān(音同“山”)。

“妗”字最初的释义,历朝字书大都从《说文》,认为与舅母义无关,乃“善笑貌”。也有个别字书的记载略有小异,如,南北朝梁顾野王《玉篇》曰:“妗,美笑貌也。”北宋官修韵书《集韵》则云:“美也。一曰女轻薄貌。”

▲ 《四库全书·玉篇》中“𡝫”字条

可能是因为“妗”有个女字旁的缘故吧,所以人们便把“善笑貌”与女子联系起来。

女子脸上有笑容,自然会让人觉得“美”,赏心悦目,乃至沉醉不知归路。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会朝歪处想,觉得女人总是一个劲儿地笑,那就是轻佻浮薄了。

“妗”作为表舅母义的称谓词,是依附于“舅”而产生的。按照常理来说,人们把母亲的兄弟称之为“舅”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个与“舅母”相关的概念表达。

可奇怪的是,“舅”这个称谓词出现数百年之后,文献中才第一次出现“舅母”这个词。

那么,“舅”这一称谓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舅”之称谓始见于先秦

考之典籍,“舅”在上古汉语时期已经出现。

《诗经·秦风·渭阳》云:“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诗中的“舅氏”,即舅舅。“氏”是于亲属尊长称谓之后的尊称。清代郝懿行《证俗文》云:“舅曰舅氏。”

南宋朱熹《诗经集传》解释说:“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

秦康公的母亲穆姬,是晋公子重耳的姐姐,所以,秦康公与晋公子重耳是甥舅关系。公子重耳由于受骊姬的陷害,在晋献公在世时被迫出逃,四处漂泊。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太子秦康公嬴罃奉父亲秦穆公之命,护送舅父公子重耳回国的情景。诗句大致意思是说,我送舅舅归国,来到渭阳边上。看到舅舅,不由地想起了死去的娘亲,所以要送很贵重的礼物给舅舅:一辆四匹大黄马拉的“路车”,即诸侯乘坐的马车,还有无数的珍宝美玉。

很显然,外甥秦康公对舅舅晋公子重耳的这份情谊,那真是没的说。后来,人们便用以“渭阳”一词来表示甥舅情谊,亦为母舅之代称。

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释亲》亦云:“母之兄弟为舅。”

可见在先秦两汉时期,“舅”这一称呼已经相当普遍了。可奇怪的是,在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料中,始终未见表“舅母”义的词。

那么,“舅母”这个词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舅母”之称谓始见于两晋

直到中古汉语时期,表示“舅母”义,文献中唯见“舅母”一词。

唐代欧阳询等人编纂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保存了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卷三十四·人部十八”中收录了一篇题名为《答舅母书》的文章,作者是晋刘臻妻陈氏,这可能是“舅母”一词的最早文献记载。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意思是说,思鲁等人的四舅母,是吴郡张建的亲生女儿。这一时期,文献中还出现“舅妻”一词,当是“舅舅的妻子”之省称,并不是一个亲属称谓词。

《晋书·武元皇后传》:“母天水赵氏,早卒。后依舅家,舅妻仁爱,亲乳养后,遣他人乳其子。”

武元皇后,名叫杨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发妻。杨艳的母亲赵氏,是天水(今甘肃天水)人,很早就去世了,杨艳便依靠舅舅赵俊家,赵俊的妻子慈善仁爱,亲自哺乳喂养杨艳,让别人哺乳她自己的孩子。

杨艳被立为皇后之后,深得晋武帝的宠幸,并为晋武帝生下三子三女。泰始十年(274年)七月初六日,杨艳在明光殿上去世,死在晋武帝的膝上,时年三十七岁。

直到唐宋时期,“舅母”“舅妻”仍旧沿用,但此时文献中出现了“妗”这个称谓词。

那么,这个原本与舅母义毫无关系的“妗”字,怎么就变成了对舅母的称呼了呢?

“妗”之称谓始见于北宋

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的官修韵书《集韵》中,对“妗”字的解释又增加了一个义项:“俗谓舅母曰妗”。

是说,“妗”这一对舅母的称呼,是“俗称”,即非正式的称呼,一般流行于民间口语中。

▲《四库全书·集韵》中的“妗”字条

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则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文中的“则剧”“节料”是宋代逢时逢节分送的供娱乐用的钱。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先媒氏请,次姨氏或妗氏请,各斟一杯饮之,次丈母请,方下坐。”是说媒人在婚礼中的待遇很高,两宋时期,他们甚至排在姨、妗及岳母之上。

有宋一朝,百姓在口语中把舅母称作“妗”的同时,“舅母”一词依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

南宋洪迈《夷坚丙志》曰:“南丰曾氏,为临川李氏壻。初亲迎时,舅母张氏送之,逼岁求归。”

北宋秦观《调笑令·无双》云:“姊家仙客最明后,舅母惟只呼王郎。”

那么,到了宋朝,人们为什么把舅母称作“妗”呢?

北宋张耒《明道杂志》中给我们作了解释:“王圣美尝言经传中无妗字,考其说,妗字乃舅母字二合呼也。”

▲ 《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北宋张耒《明道杂志》书影

所谓的“合呼”,是把两个字快速连读,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也就是把前字声母和后字带声调的韵母,一口气快速连读成一个字音,这就是语言学上常说的“合音字”。

宋朝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

现代方言中亦有合音字,如北京话“不用”为“甭”,苏州话“勿要”为“覅(fiào)”。在山西方言中,合音字现象更为普遍,比如激灵为“惊”,机灵为“精”,糊弄为“哄”,窟窿为“孔”。

张耒提出的“妗”乃“舅母”之合音这一观点,深得清朝学术大师钱大昕的赞同,他在《恒言录》中说:“妗乃舅母字二合呼也”,并引用南宋宰相周必大《归庐陵日记》中提到的“过廿妗廿八妗宅”字句。

据此,作为亲属称谓词存在的“妗”,其实是一个假借字,它与具有善笑貌义的“妗”,只是形同音近义异的关系。之所以选用“妗”这一形体,可能是因其部首为“女”,与舅母的性别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