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在大名——苏辙初仕大名府

925 世界杯哥斯达黎加 | 2025-09-08 02:48:02

苏辙(1039.3.18~1112.10.25),别名:苏文定、苏颍滨、苏黄门、小苏,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治今四川眉州市)人,北宋时期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19岁时与哥哥苏轼一起中进士,四月,因母丧,返里服孝三年。嘉祐六年(1061年),23岁的苏辙又与哥哥苏轼同中制举科,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当时商州治上洛县(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属于比较偏僻的一个地方,这令苏辙十分的不满,便以其父苏洵年事较高,需要在京照顾为名,“奏乞养亲”,未任官职。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三月,由于苏辙的哥哥苏轼还京任职,韩琦(时任宰相)推荐其出任大名府留守司推官(负责刑狱诉讼之事),不到一个月,又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负责管理书写机要文书之事)”。

当时,大名府是宋朝北方的军事重镇,都城开封府(治今河南开封市)的北大门,北宋“四京”的北京,无论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地位都非常重要。苏辙第一次正式出仕就能来到这样一个重要地方,而且到任不久,就从“府中之末吏”推官升任为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管句机宜文字,俸禄也有所提高。因此,苏辙对其父亲的老朋友韩琦非常地感激,并专门致信予以感谢“即来魏府,幸迩家庭。曾末逾时,就改此职。边鄙无事,最为闲官,俸给稍优,尤便私计。……功效未闻,旋移新局。顾恩造之甚厚,思力报以未田。”(《北京谢韩丞相启》)。

这是苏辙第一次正式出仕,尚不习惯幕府的簿书生活。他深感簿书工作繁重:“暮归何暇食,堆案簿书高。”(《次韵王临太博马上》),每天文书积案盈箧,常至深夜都不能休息,既不能像京城闲居那样自由读书,更不能像在故乡眉山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觉得这种工作没有什么意义,简直是浪费生命:“岁月逼人行老大,江湖发兴感平生”(《登上水关》),与实现他的理想抱负有很大的差距。苏辙在大名有一首《次韵沈立少卿白鹿》诗,形象地描绘了白鹿被圈养的痛苦神情:“白鹿何年养,惊猜未可驯。轩除非本性,饮食强依人。……独游应已倦,忽见乍凝神。……何缘解缰絷、奔放任天真!”,诗中形象地描绘了白鹿被圈养的痛苦神情,以鹿喻己,借鹿寓慨。他深感“轩除非本性”,希望能“解缰絷”,“任天真”,摆脱簿书之累,一适“江湖万里心”。

大名府所处的这一带是辽阔的平原,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一月,澶渊之盟以来,虽然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得到平息,但大名府由于连年遭受水旱之灾,导致许多地方地皆斥卤(盐碱地)不可耕,饥民满野,铤而走险者甚多:“水早嗟嚬蹙,疮痍费抑搔。”(《次韵王临太博马上》)。而他所担任的推官就是负责勘问刑狱的,因此他深深感到力不胜任:“旱气方退,流民未还,盗贼纵横,犴狱填委。是健吏厉精竭力而不足之日,非庸人偷安自便而能办之时。”(《北京谢韩丞相启》)。苏辙在任期间,注重边地防务,关注契丹动静;同情、关心人民疾苦,勘问刑狱不轻率以刑加人。除此之外,苏辙在政暇之余,笔耕不辍,与时任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大名府路安抚使、北宋著名诗人的上司王拱辰,时任元城县令、北宋诗人强至、时任太常丞、主管大名府路机宜文子、北宋诗人安涛等同僚相得甚欢,赋诗吟曲,留下不少诗文。据载,苏辙在大名府任职一年余,期间所作诗歌现存14题,23首。这些诗歌主要是与同僚文士于节日宴饮、结伴游赏、送行饯别时的唱和之作,有《明日安厚卿强几圣复召饮醉次前韵》、《寒食赠游压沙诸君》、《和强至太傅小饮》、《和强君瓦亭》、《登上水关》、《王君贶宣徽挽词三首》、《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次韵沈立少卿白鹿》、《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中秋夜八绝》等,强至在《丙午寒食厚卿置酒压沙寺邀诸君观梨花独苏子》诗中称赞苏辙之诗“险绝不容和”,使得汉朝的司马相如都自惭形秽。可惜的是,苏撤在大名府只待了一年,就因服丧归乡,否则会留下更多的脍炙人口诗作。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苏辙父亲苏洵不幸病逝,在京师汴京举行完吊唁活动后,其便辞去大名府所任官职,与哥哥苏轼自汴入淮,沿江而上,把父亲灵柩运回眉州故里。次年(1067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并在家守制丁忧(即古制规定,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任何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满后,苏辙与哥哥苏轼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达。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即位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后因忤哲宗被贬,出知汝州、袁州,又降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徽宗朝时,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定居颍川(治今河南禹州市),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北宋政和二年十月三日(1112年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74岁。十二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北宋淳熙元年(1174年),追谥为“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栾城应诏集》等行于世。

作者:柴元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方志大名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历代名人在大名——苏辙初仕大名府》

阅读原文